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翻译与文化”国际对话暨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2016-10-18

20161015—16日,“翻译与文化·国际对话暨学术论坛”在福建工程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工程学院银河集团官网举办,来自匈牙利以及香港和内地的20余位海内外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会议开幕式由闽江学者张旭教授主持,童昕校长到场致欢迎辞,童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和人文学科发展的概况,并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希望能借此“翻译与文化”国际对话暨学术论坛在学校召开的难得之机,充分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听取提宝贵意见,促进学校和学科专业的发展。

    本次学术论坛,选择了“翻译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文学与国族文学”、“林纾的翻译贡献”等议题展开多学科研讨与对话:

    就翻译与世界文学这一话题,会议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文学是一个前沿且热门的话题。一个人很难掌握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语言,大多时候是借助翻译来阅读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文化翻译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匈牙利学院高级研究院彼得·海居(Peter Hajdu)教授对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出发, 从大卫·达姆罗仕(David Damrosch)、弗朗哥·莫雷蒂(Franco Moretti)、Warwick Research Collective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义来对比和梳理,重新定义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乔国强则从翻译在世界文学的构建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文学建构路线和方向,以及翻译在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时所展现的文化屈从,由此可见世界文学中的文化霸权。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专注于国家在翻译文学作品、构建世界文学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国家主导的翻译行为具有审查性质,合乎标准的译本往往会被市场和读者拒之门外。

另外主旨发言还涉及翻译与文化等话题。

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教授,专注于研究文化的可译性,尽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通约,翻译起来比较脆弱,理论家和实践者保守困扰,但仍有一些翻译的策略来处理这种不可译的文化要素,从而达成源语文化的再现。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王启龙运用第一手资料,做了精细的个案描写,汉学家钢和泰(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通过研究佛经文学的音译,发现翻译对汉语文言音韵学产生了重要作用,深度挖掘了汉学家钢和泰对汉语语言学的杰出贡献。

文学翻译是本次论坛的讨论热点,主要涉及诗歌翻译和小说翻译。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教授从写作与翻译对比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创造性写作,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厦门理工学院的张跃军教授以毕飞宇的小说英译为例,探讨翻译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待本土文化何以采用本地化策略或异化策略。

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自建贾平凹小说翻译语料库,与英语小说语料库进行对比,从词汇密度、信息容量、文本信息模式和策略来分析讨论译入和译出译本的不同。

湖南大学的谭琼琳教授从著名诗人格雷•史奈德(Gary Snyder)将诗歌“形象化”方法用于翻译“寒山诗”和自我创作,来分析诗人译诗,诗人写诗,再现诗意的有效手段,展示了研究诗歌翻译的新视角。

福州大学潘红教授分析林纾全译本《迦茵小传》和蟠溪子的半部译本《迦因小传》两个译本在道德话语方面所引发的争议,尝试将翻译重新定义为一种为适应目的语社会和文化语境而进行的修辞重构。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探究中诗英译的策略和标准,在文化和美学并举的情况下,诗歌翻译无疑会因时代变迁,读者的兴味改变而不停地想要重译,因此,没有中诗英译没有固定的标准。

中南大学范武邱教授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背景下,讨论汉译英过程存在的“意义空白”和美感缺失,反思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永存的困难与瓶颈。

福建工程学院张旭教授则将视角投向了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翻译,提出因为得益于从佛经翻译的传统,这些译者采取了诸如格义、连类等翻译策略;并对诗歌翻译中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原因做出来细致的剖析。

王乾廷副校长在闭幕式上表示学校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的视野,积极搭建的学校大文科平台,打通中西的学术藩篱,促进学校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据悉,第二届“翻译与文化”国际对话暨学术论坛将拟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